孩子能開開心心、健康平安的長大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願,然而關於提供孩子安全感,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只做了一半?

孩子安全感_孩童_孩童成長

孩子沒安全感的表現:4種安全依附

先來聊聊比較熟悉的部分,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。簡單來說,人的安全依附分成四種:

安全依附型

當媽媽離開時,小孩會開始哭泣、尋找,但能夠被安撫。在媽媽回來之後,孩子能從媽媽的擁抱中得到安慰,之後還能繼續探索環境。

焦慮依附型

當媽媽離開時,小孩會大哭不止或強烈的不安。媽媽回來之後,孩子雖然想要媽媽擁抱,但可能表達方式是更激烈的大哭或拳打腳踢(含有憤怒感)。

逃避依附型

當媽媽離開時,小孩可能會四處張望尋找或是毫不在意。等媽媽回來後,孩子可能對媽媽回來也沒什麼反應。

混亂依附型

孩子可能同時有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的反應,小孩可能經歷不穩定或令人害怕的照顧經驗,以至於孩子會根據當下情境而有不同的反應。

凱熙覺得最有趣的是,大家常常會把逃避型的孩子(對環境改變無感,不會哭)當成很有安全感的孩子,而安全型的孩子(找不到父母會哭)反而會被當成沒有安全感。

其實,安全感是演化而來的功能,孩子有求生存的本能,會讓他找可以保護他的大人,基本上我們希望這樣的大人是父母(主要照顧者),而不是其他人,所以如果孩子對陌生人的反應跟對父母沒有差別,也不是正常的現象。

好啦!進入正題,前面說,關於提供孩子安全感,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只做了一半,另一半是什麼呢?

孩子安全感_孩童_孩童成長

兒童發展安全感該怎麼做?

一般我們會強調提供孩子保護,但事實是在「安全感」這件事上,父母同時扮演保護傘和安全堡壘兩個部分。保護傘是了解小孩的需要,在情緒和實際上回應孩子的需要,而安全堡壘則是支持孩子跨出去、探索世界。

所以要注意呦!安全依附有三個要件:陌生人來時孩子會向他的安全依附者求助、離開安全依附者時會有反應、安全依附者在時,小孩會願意去探索。

如果孩子只敢一直黏著你、坐在你腳邊,不敢在父母在視線範圍內時去玩玩具或跟其他小孩互動,就是安全感不足的現象,媽寶不會踏出去探索世界,過度保護養不出有安全依附的孩子。

孩子安全感_孩童_孩童成長

然而,人家常說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,三個月大的時候是關鍵期,長大就定型了嗎?

當然不是呦!透過父母的耐心陪伴和擁抱,可以幫助孩子找回安全感,該怎麼做呢?凱熙要跟大家分享神奇的「愛的處方籤」!

愛的處方籤:一天抱抱三次(早上起床、下午回家、晚上睡前),每次30秒  (設鬧鐘提醒都可以)。

抱抱的時候,什麼都不要說、不要做,好好享受、體會這30秒吧!

根據研究,抱抱超過15秒,大腦會開始分泌多巴胺,孩子會開始平靜下來、有被愛的感覺,但15秒有點兒短,30秒是剛好的時間。

最棒的是,觸覺敏感或遲鈍的孩子也有效(可以循序漸進)!

(對大人也有效呦,回家先抱抱親愛的隊友吧!)